<!-- BBCode Quote Start --><FONT COLOR=GREEN>
基本上你的測試有很多東西都沒有控制好,
所以很難說AviUtl是不是比較"好".
舉個例來說,
第一個M4C和DivX 5.02 AviUtl的PSNR差約0.3 ~ 0.4 dB
但是bits相差了有4MB.
這4MB分到2182個frame裡,每個frame大概可以多出1900 Bytes,
換成bits大概是14~15 Kbits
如果給M4C的target bitrate高一點,我想M4C應該可以把PSNR追到差0.1 dB左右.
這樣的差距並不算太大.
</FONT><!-- BBCode Quote End -->
檔案大小之所以不同,是因為除了 M4C 之外,每個 Codec 都是用固定 Quantizer 2x 壓縮,不同 Codec 壓縮能力不同,自然檔案大小會不同。
我是要測 Codec 的最高品質,當然用 Quantizer 2x 下去壓縮,壓出來檔案比較小就比較小,那也認了,該 Codec 的最高品質就只能這樣。看數據的人要自行根據檔案大小和 PSNR 來做判斷。像 FFVFW 這個 Codec 壓出來的 PSNR 和 XviD 差不多,檔案大小卻小很多,同樣 Quantizer 2x 的品質底下,我們可以說 FFVFW 比 XviD 優秀(FFVFW 能找到更匹配的參考方塊,讓誤差較小,需要編碼的資料較少;或是 FFVFW 內定的 H.263 量化矩陣,在這部動畫,剛好可以刪除掉一些 DCT 係數,而又不會影響 PSNR 太多..等等)。低流量的時候,其實就是 Quantizer 提高,其他 Codec 的能力(量化矩陣,ME,3D VLC...)都是一樣的,看數據的人可以自行類推。如果不用固定品質壓縮,而改在那邊調整什麼流量曲線壓縮參數等等,變成是在測壓縮的人的功力,而不是 Codec 的特性和實力了。
都設成固定 Quantizer 2x,才有辦法一個 frame 一個 frame 比較。否則拿 Quantizer 4x 的 frame 和 Quantizer 2x 的 frame 比較,不是更沒有意義?
而 M4C 則是例外,M4C 會比較小,是因為它的 keyframe 只能用 Quantizer 4x,壓縮得比較厲害,所以最後檔案大小就會比較小。不過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,不是我故意要將它壓小,而是 M4C 的天限,用 M4C 壓出來就是會比較小,這已經是 M4C 的極限了,就跟其他 Codec 也用極限 Quantizer 2x 壓縮一樣,我覺得這樣比其實很公平,沒道理要降低其他 Codec 的能力,配合 M4C 的檔案大小
你說把 M4C 的 target bitrate 提高一點,不過已經沒有辦法提高了,您沒注意到我流量已經設成不可能的 32767 了嗎?
這個已經是 M4C 的極限了。(當然我沒有特意最佳化,認真搞是可以再高一點)
<!-- BBCode Quote Start --><FONT COLOR=GREEN>
另一方面,
讓AviUtl用較慢的Motion Estimation並不完全公平.
基本上只要用較快的ME都會有一小部份的quality loss,
這是因為並沒有辦法找到最好(使PSNR高)的Motion Vectors.
從這兩點看起來就很難說AviUtl是不是比較好.
</FONT><!-- BBCode Quote End -->
你誤會了,我沒有設定 AviUtl 使用比較慢的 ME。
AviUtl 和 VD 各壓一個做比較的是「DivX 5.02 不使用 B-Frame」的版本。在這個測試中,雙方壓縮的訊源都一樣,Codec 的設定也都一樣,唯一不一樣的只有壓縮的軟體,一個是 AviUtl,一個是 VD。AviUtl 並沒有特別使用比較慢的 ME。
如果設定不一樣,那麼壓出來 PSNR 會不一樣,是很自然的事情。就是因為設定都一樣,壓出來卻不一樣,我才會那麼驚訝
<!-- BBCode Quote Start --><FONT COLOR=GREEN>
如果你想做這一類的測試,
例如想找PSNR最好的codec.
那麼最好的codec應該是在target bitrate與quantizer都一樣的情形下,
用最慢(complexity最高)的motion estimation algorithm.
</FONT><!-- BBCode Quote End -->
這個是做不到的,相同的 Quantizer,壓出來的 bitrate 不會都一樣。
不同的 Codec 用的 ME 也不一樣,有些根本不讓你調,我是用各個 Codec 最好的 ME,跟最好的品質下去壓縮。大家都拿最好的武器出來比試,這樣很公平吧?
[quote]
或者是在同樣target bitrate, 同樣的ME,而用其他的quantizer(非H.263的uniform quantizer)
[quote]
H.263 用的是 uniform 的 Quantization Matrix,不是均勻的 Quantizer,我也不懂均勻的 Quantizer 是什麼意思。
至於為何不使用相同的檔案大小來比較,而用 CQ(Constant Quality)固定品質模式來比較,上面已經有說明。
<!-- BBCode Quote Start --><FONT COLOR=GREEN>
無論如何,要達到較佳的PSNR(或quality),較大的檔案大小與較為複雜的演算法都是必需的.
(如果又小又快的話,那真的是很高明的方法喔! )
</FONT><!-- BBCode Quote End -->
經過我的重新說明,不知道您對 AviUtl 壓出來比較好的原因有何看法
一個無聊的 MPEG-4 Codec 測試(內文圖很多!!)
版主: DearHoney
可能的答案...
我原來以為 DivX 5.02 這個重複 keyframe 的問題是 deocder 的 bug(因為 DivX Networks 公司是這麼說的),不過我後來發現不是這樣,而是壓縮後的 sequence 裡面 keyframe 就是重複的,不是顯示的問題。
所以 AviUtl 壓出來會比較好能可以這樣解釋,因為每張 keyframe 後面都重複,等於少壓一張畫面,多出來的流量分給其他畫面,所以其他畫面的 PSNR 都比較好一點。又由於 keyframe 後面的那一張可能差異不大,所以即使重複 PSNR 也不會差太多,所以平均 PSNR 還是 AviUtl 較好。
不過根據觀察,keyframe 後面的那一張的 PSNR 都差很多,而且總共的 keyframe 只有五十幾張,也就是重複(節省)的畫面只有五十幾張,佔全部畫面的 2.5%,考慮到 P-Frame 的效應,PSNR 應該不會相差到 2dB 以上。
好吧,就算是 keyframe 重複造成的差異,但是改用 FFVFW 壓,AviUtl 壓出來反而輸 VD 0.012dB(Y-channel)。這個差距很小,實際上不會有人在意,不過代表的意義是用相同 Encoder 壓,相同設定,不同軟體會有些微的差異。
我現在能想到的可能原因是,VD 可能直接送 RGB Data 給 Codec,由 Codec 自行取樣轉換為 YV12,而 AviUtl 則是一律由 AviUtl 自己轉換為 YV12 以後,才送給 Codec 壓縮。因為色空間轉換的計算精度不同,所以才造成 PSNR 的差異。
可以用一個只輸出 RGB 格式給 VFW Codec 的軟體測試,看看壓出來的檔案和 VD 的 PSNR 一不一樣來證明。
不過這個證明好像很無聊,等有空再做好了 ^^;
我原來以為 DivX 5.02 這個重複 keyframe 的問題是 deocder 的 bug(因為 DivX Networks 公司是這麼說的),不過我後來發現不是這樣,而是壓縮後的 sequence 裡面 keyframe 就是重複的,不是顯示的問題。
所以 AviUtl 壓出來會比較好能可以這樣解釋,因為每張 keyframe 後面都重複,等於少壓一張畫面,多出來的流量分給其他畫面,所以其他畫面的 PSNR 都比較好一點。又由於 keyframe 後面的那一張可能差異不大,所以即使重複 PSNR 也不會差太多,所以平均 PSNR 還是 AviUtl 較好。
不過根據觀察,keyframe 後面的那一張的 PSNR 都差很多,而且總共的 keyframe 只有五十幾張,也就是重複(節省)的畫面只有五十幾張,佔全部畫面的 2.5%,考慮到 P-Frame 的效應,PSNR 應該不會相差到 2dB 以上。
好吧,就算是 keyframe 重複造成的差異,但是改用 FFVFW 壓,AviUtl 壓出來反而輸 VD 0.012dB(Y-channel)。這個差距很小,實際上不會有人在意,不過代表的意義是用相同 Encoder 壓,相同設定,不同軟體會有些微的差異。
我現在能想到的可能原因是,VD 可能直接送 RGB Data 給 Codec,由 Codec 自行取樣轉換為 YV12,而 AviUtl 則是一律由 AviUtl 自己轉換為 YV12 以後,才送給 Codec 壓縮。因為色空間轉換的計算精度不同,所以才造成 PSNR 的差異。
可以用一個只輸出 RGB 格式給 VFW Codec 的軟體測試,看看壓出來的檔案和 VD 的 PSNR 一不一樣來證明。
不過這個證明好像很無聊,等有空再做好了 ^^;
試試看 XviD,可以壓標準的 MP4 bitstream,而且品質又很好,絕對會是明日之星喔!! ^^
(用 MPEG4IP 便可以把 AVI 內的 raw MP4 bitstream 抽出來,改用 .mp4 來裝,
相容性絕對沒問題,其他標準的 MPEG-4 decoder 都可以播。反而 DivX 5 有許多地方都做錯,\r
不符合標準,將來用其他 MPEG-4 decoder 解碼,可能會發生解碼錯誤的情況。
然而現在 DivX 5 聲勢浩大,廠商們可能會迫不得已特別做一個 "相容模式" -_-||)
最近用 XviD 重壓藍青的 OP,用 Qpel + B-Frame + Chroma ME,最大 B-Frame 個數 4,
壓出來和 DivX 5 B-Frame + GMC 差不多大,但是畫質明顯更好,XviD 終於把 DivX 幹掉了
這部 OP 的影像內容對 XviD 來講壓縮較為不利,不過 XviD 還是贏了。
影片中有兩個場景往上大移動的片段,這裡 DivX 5 用 GMC 可以省下很多 bits。
還有影片中段有好幾個快速淡入淡出的鏡頭,畫面急遽的由亮轉暗再由暗轉亮,
XviD 目前對這種 fade 的鏡頭無法良好的判斷。因為這種畫面前後的亮度差異很大,
XviD 會誤判為是 Scene Change,全部用 I-Frame 壓縮,浪費大量的 bits。
這裡 encoder 必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機制,能夠判斷畫面上現在出現了 fade 的情況,
巨大的亮度差異不是因為 Scene Change 造成的,而是因為 fade 的關係。
這時物體的位置都沒有移動,所以應該把所有的動作向量 MV 設為 0,把省下來的 bits
全力拿來紀錄兩者之間的誤差,以 B or P Frame 壓縮,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壓縮效率。
DivX 5 就能夠很正確的判斷 fade 出現,以 B or P Frame 壓縮。
要怎麼判斷 fade 的場景出現?各位有沒有什麼好的點子?
我想到的兩個方法,一個是判斷現在畫面上大部分的區塊,亮度是否都增加或減少相同的值?
如果幾乎全部的區塊都隨時間增加或減少相同的亮度值,那麼就有可能畫面上出現了 fade。
另一個方法是,現在 XviD 有 Chroma ME 的功能,這樣當亮度的差距很大的時候,\r
同時可以檢查色度 Chroma 的差距是否有變化。如果色度沒有變化,僅亮度有巨大的差異,
那麼可以判斷是 fade 的情況。
不知道有沒有更好的判斷方法?
不論如何,儘管在壓縮的素材如此不利的情形下,XviD 還是贏了!
幹得好呀 XviD Team!!
(用 MPEG4IP 便可以把 AVI 內的 raw MP4 bitstream 抽出來,改用 .mp4 來裝,
相容性絕對沒問題,其他標準的 MPEG-4 decoder 都可以播。反而 DivX 5 有許多地方都做錯,\r
不符合標準,將來用其他 MPEG-4 decoder 解碼,可能會發生解碼錯誤的情況。
然而現在 DivX 5 聲勢浩大,廠商們可能會迫不得已特別做一個 "相容模式" -_-||)
最近用 XviD 重壓藍青的 OP,用 Qpel + B-Frame + Chroma ME,最大 B-Frame 個數 4,
壓出來和 DivX 5 B-Frame + GMC 差不多大,但是畫質明顯更好,XviD 終於把 DivX 幹掉了
這部 OP 的影像內容對 XviD 來講壓縮較為不利,不過 XviD 還是贏了。
影片中有兩個場景往上大移動的片段,這裡 DivX 5 用 GMC 可以省下很多 bits。
還有影片中段有好幾個快速淡入淡出的鏡頭,畫面急遽的由亮轉暗再由暗轉亮,
XviD 目前對這種 fade 的鏡頭無法良好的判斷。因為這種畫面前後的亮度差異很大,
XviD 會誤判為是 Scene Change,全部用 I-Frame 壓縮,浪費大量的 bits。
這裡 encoder 必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機制,能夠判斷畫面上現在出現了 fade 的情況,
巨大的亮度差異不是因為 Scene Change 造成的,而是因為 fade 的關係。
這時物體的位置都沒有移動,所以應該把所有的動作向量 MV 設為 0,把省下來的 bits
全力拿來紀錄兩者之間的誤差,以 B or P Frame 壓縮,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壓縮效率。
DivX 5 就能夠很正確的判斷 fade 出現,以 B or P Frame 壓縮。
要怎麼判斷 fade 的場景出現?各位有沒有什麼好的點子?
我想到的兩個方法,一個是判斷現在畫面上大部分的區塊,亮度是否都增加或減少相同的值?
如果幾乎全部的區塊都隨時間增加或減少相同的亮度值,那麼就有可能畫面上出現了 fade。
另一個方法是,現在 XviD 有 Chroma ME 的功能,這樣當亮度的差距很大的時候,\r
同時可以檢查色度 Chroma 的差距是否有變化。如果色度沒有變化,僅亮度有巨大的差異,
那麼可以判斷是 fade 的情況。
不知道有沒有更好的判斷方法?
不論如何,儘管在壓縮的素材如此不利的情形下,XviD 還是贏了!
幹得好呀 XviD Team!!
用Cb, Cr去判斷可以嗎?TMNEXT 寫: 要怎麼判斷 fade 的場景出現?各位有沒有什麼好的點子?
寫了個小程式,展示DCT和DWT的效果,
http://home.kimo.com.tw/kevingwn/works/jiml.htm
歡迎指教^^;
嗯,那在ME之後再做判斷呢?
以長度為4的向量為例,
[0][128, 128, 128, 128] -> [0][125, 123, 124, 124]
=> [-3, -5, -4, -4] -> mean = -4, var = 0.5
[0][128, 128, 128, 128] -> [1][124, 134, 133, 133]
=> [-4, 6, 5, 5] -> mean = 3, var = 16.5
[0][128, 128, 128, 128] -> [2][193, 64, 80, 175]
=> [65, -64, -48, 47] -> mean = 0, var = 3208.5
....
=> ME[0] = 0
....
但是向量的變異數很小([-3, -5, -4, -4],變異數才0.5)
而平均值卻不為零,那麼一定是屬於fade的狀況...
以上是胡思亂想的....
以長度為4的向量為例,
[0][128, 128, 128, 128] -> [0][125, 123, 124, 124]
=> [-3, -5, -4, -4] -> mean = -4, var = 0.5
[0][128, 128, 128, 128] -> [1][124, 134, 133, 133]
=> [-4, 6, 5, 5] -> mean = 3, var = 16.5
[0][128, 128, 128, 128] -> [2][193, 64, 80, 175]
=> [65, -64, -48, 47] -> mean = 0, var = 3208.5
....
=> ME[0] = 0
....
但是向量的變異數很小([-3, -5, -4, -4],變異數才0.5)
而平均值卻不為零,那麼一定是屬於fade的狀況...
以上是胡思亂想的....
我的想法是…即使只用 Y 做 motion estimation,在 motion estimation 時總是會先做 dx = dy = 0 的情形。所以,只要在 dx = dy = 0 的地方多做一個 Cb 和 Cr 的 difference 就可以判斷出大部份正確的 fade 了。或是用另一個說法,就是在 scene change detection 中做一個整個畫面的 Cb 和 Cr 的 difference。在 motion estimation 中做其實不太合理,因為 scene change detection 是在 motion estimation 之前做的。
用 variance 可能不能很有效判斷出 fade(除非是「減去某常數」的 fade,但是這應該不是很好的 fade 方式),不過 variance 常被用來判斷 P 和 B frame 中一個 macro block 要不要改用 intra 的方式 encode。
用 variance 可能不能很有效判斷出 fade(除非是「減去某常數」的 fade,但是這應該不是很好的 fade 方式),不過 variance 常被用來判斷 P 和 B frame 中一個 macro block 要不要改用 intra 的方式 encode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