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要拍出淺景深的照片,就是那種主題清楚背景模糊的,有以下三個條件:
1. 光學望遠是越遠越好。
2. 光圈越大越好,也就是 F 這個數字要越小越好。
3. 距離拍攝物越近越好。
以上是一般相機網站都會講的,整理如上。
但除此之外,我認為還有一個原因,就是感光元件的面積,越大越好。
這也是為什麼 DSLR 即使用一些便宜入門鏡頭還是可以輕易的做出淺景深的效果,就算是 DSLR 中片幅最小的 Olympus 3/4 系統,也還是比一般消費型 DC 的感光元件大,不過 Olympus 也的確要多花一點代價才能產生令人滿意的淺景深效果。
非 DSLR 也能在普通距離產生明顯淺景深的,應該是 SONY R1,因為他採用的感光元件大小是 APS 大小(約 24*16mm),雖然不若傳統底片那麼大(約 36*24mm),但也有明顯的效果了。
一般消費型 DC 的感光元件都很小,造成以上三個法則被抵銷掉,要製造明顯淺景深效果,除非是一些內建 6x 以上光學變焦的機種,否則只好靠近拍模式,拍一些小東西可以出現淺景深了。
拍淺景深的條件
呃, 我還以為DH大是要說明,在甚麼樣的情況條件之下,才須要拍出淺景深的東西..
我來說一下對這樣的一個主題的看法吧..
我覺得,景深真的不好控制.
常常會因為光圈距離的影響,造成景深太淺,使得不該糊掉的地方也糊掉了.
常犯的錯誤就是在拍人像.
有時一味的想要那種很漂亮的散景, 結果,光圈給他開最大下去..
然後又給他站到最近去拍. 這下子.. 背景是一定散的沒錯啦..
可是呢, 整個照片也變成了焦點前後一點點沒問題, 但是其他部份也糊掉了..
EX. 鼻頭清楚, 整個臉拍的很..呃..唯美....
我一直再學著找到合適的景深..甚麼樣的狀況下,該用多大的光圈..
像這次春宴..一直很想把後面給散掉. 但又不敢用大光圈,
(呃..因為這幾棵鏡頭到大光圈時成像會有點鬆散)
想要品質的想法下,就放掉了散景..但確變成了主體不夠突出..
好難啊~~~~XD
我來說一下對這樣的一個主題的看法吧..
我覺得,景深真的不好控制.
常常會因為光圈距離的影響,造成景深太淺,使得不該糊掉的地方也糊掉了.
常犯的錯誤就是在拍人像.
有時一味的想要那種很漂亮的散景, 結果,光圈給他開最大下去..
然後又給他站到最近去拍. 這下子.. 背景是一定散的沒錯啦..
可是呢, 整個照片也變成了焦點前後一點點沒問題, 但是其他部份也糊掉了..
EX. 鼻頭清楚, 整個臉拍的很..呃..唯美....
我一直再學著找到合適的景深..甚麼樣的狀況下,該用多大的光圈..
像這次春宴..一直很想把後面給散掉. 但又不敢用大光圈,
(呃..因為這幾棵鏡頭到大光圈時成像會有點鬆散)
想要品質的想法下,就放掉了散景..但確變成了主體不夠突出..
好難啊~~~~XD
啥...錢井深...XD
七分身或全身也給她糊才好玩啊...
其實要件一樣是三個,物距、光圈、焦長,CCD 大小本身並不影響成像。
但是呢...小的 CCD 實際焦長也會跟著縮小,DC 一般不都是 8-24mm,這個在 135 系統可是超超廣角甚至魚眼,在 DC 上還是 35-105mm,這種狀況要把景深弄淺當然不可。4/3 系統焦長轉換是 2X,要玩奶油糊自然吃虧點。
等效焦長造成的另一個變數就是「物距」的改變,本來 50mm 鏡頭離 5m 左右就可以照七分身像,接上 DSLR 之後變成 75,要拍七分深就必須退到八公尺左右,物距變長了,但鏡頭還是 50 而已啊,要玩奶油糊也是比全片幅的吃虧。
至於說以前 DCV 吵半天的CCD模糊圈...那個我不懂,不能改變或控制的東西我沒興趣去研究...
其實太糊也沒意思,我覺得這樣剛好
七分身或全身也給她糊才好玩啊...
其實要件一樣是三個,物距、光圈、焦長,CCD 大小本身並不影響成像。
但是呢...小的 CCD 實際焦長也會跟著縮小,DC 一般不都是 8-24mm,這個在 135 系統可是超超廣角甚至魚眼,在 DC 上還是 35-105mm,這種狀況要把景深弄淺當然不可。4/3 系統焦長轉換是 2X,要玩奶油糊自然吃虧點。
等效焦長造成的另一個變數就是「物距」的改變,本來 50mm 鏡頭離 5m 左右就可以照七分身像,接上 DSLR 之後變成 75,要拍七分深就必須退到八公尺左右,物距變長了,但鏡頭還是 50 而已啊,要玩奶油糊也是比全片幅的吃虧。
至於說以前 DCV 吵半天的CCD模糊圈...那個我不懂,不能改變或控制的東西我沒興趣去研究...
其實太糊也沒意思,我覺得這樣剛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