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弟猜測,是為了以更小的運動位移,帶動更大面積的空氣,取得更多的低頻量感。尤其是當距離一拉遠的時候,低頻可能會掉得很快。譬如說在 1m 的地方量到的頻率響應是平的,但是拉到 2m,因為原始帶動的空氣量少,傳遞的能量總量小,低頻的能量向四面八方擴散時,距離一遠就被空氣吸收得不行了。MYSTJ 寫: 好問題,那表示說,既然耳機那小小的單體就可以再生40hz的低頻,
那這個世界上存在6.5吋、8吋、12吋、甚至15吋的單體是幹嘛的?
反正耳機那種1吋的小單體就可以發出低頻了嘛...
至於頻率,本來和尺寸沒有關係,是視單體振動的速率,但是無法有效的帶動空氣,傳遞能量,結果就是什麼都聽不到。
耳機因為和接收能量的耳膜的距離很短,所以不用太大的單體就可以帶動有效傳遞能量的空氣量,所以可以聽到很低的低頻。
喇叭和空間會產生駐波的效應,不過小弟想音響雜誌上面說「房間的長度如果不到波長的半波長,就無法再生那樣的低頻」這句話顯然是錯的,不論從傳遞的原理來看,或者是實際經驗的事證來看。例如頻率響應測試還是可以量測到低頻,又例如在小房間演奏低音貝斯也是聽得到低音,也錄得到低音,不需要一定要到廣大的音樂廳演奏才行。奇怪,耳機和耳朵內部的交互作用,以及喇叭和空間的交互作用,
原理多有不同,拿耳機來說嘴豈不好笑?
小弟猜測,最初會這麼說的人,可能是看到有關於房間駐波的文章。房間產生共振駐波最低的頻率,是房間長度的半波長。這個是簡化的計算,假設只有兩面牆,同時喇叭放在其中一面牆壁上。
再上去會產生共振的頻率的位置,是 2/2 波長,3/2 波長,4/2 波長..... 等等。
而最低會產生共振的頻率的,是 1/2 波長。
問題就在於這個最低會產生共振的頻率,英文寫成 min low frquency,如果不仔細看清楚,這個是指「這是最低會產生共振的頻率,低於此頻率,不會產生共振,此頻率以上的特定頻率,才會在這樣長度的房間中產生共振」的意思,而將意思誤會成「這是房間所能產生的最低頻率」,結果就會得到上面那樣錯誤的結論。
小弟猜測可能是因為語言隔閡的關係,產生誤解,所以才出現這樣的傳言。
另外關於頻率響應是否平坦,由於人耳的 response 並不是平坦的,尤其音量越小時越不平坦,所以當我們聽起來覺得 3KHz 和 100Hz 一樣大聲,響度一樣的時候,實際上兩者的音壓可能差了數十 dB。所以只用耳朵聽可能只能聽個大概,最好還是有一個真的很平坦的 reference 來作比對,這樣會對自己耳朵的 response 體會更深。
通常來說,放在一般房間中的喇叭,由於受到空間效應的因素影響,300Hz 以下都很難會是很平的,即使原始喇叭設計頻率響應上下只有 +-1dB,一放到一般房間中就什麼都完了